藜麥助力產業(yè)扶貧微型樣本:在鹽堿地上種出的富裕路
對于生活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二臺鎮(zhèn)代家村的村民范兵來說,自有記憶開始,這里的土地就和很多地方不一樣,不但土壤顏色發(fā)灰發(fā)白,而且井里打出的水總是帶著一股咸味,田里的莊稼長勢也不旺,家里經濟總是很緊張。
不過自從河北省級駐村扶貧工作隊帶來代家村,并從2018年開始帶領村民引種和發(fā)展藜麥產業(yè),小小的藜麥在鹽堿地上發(fā)芽、成長、結穗,不但給范兵家?guī)砹瞬恍〉淖兓?;而作為張北縣十二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藜麥產業(yè)也給代家村的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套新的解決方案。
鹽堿地上的突破口
代家村位于張北縣城以北40公里處,這里靠近壩上草原,地勢平坦,但以前卻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常住有110多戶,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卻有90戶之多。村里曾經一度空心化嚴重,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里的常住人口變得以老年人為主,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村子的貧困化。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和代家村的實際情況有關,當地主要以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種植業(yè)為主,種植的大多是莜麥、土豆、小麥等糧食作物,但村里多是鹽堿地,且缺乏水源,給農業(yè)種植帶來很大的困難。
“南方灌溉大田的麥穗有15-20公分長,而在代家村就只能長到6-7公分長”代家村黨支部書記郝建虎告訴記者,當地大田產量較低,莜麥一畝地只能收獲100-200斤,莜麥的銷售價一般在1.2元到1.3元/斤,遇到年景不好時收入就更低,這也成為當地貧困的主要原因。
2018年,毛紅領到代家村,成為駐村扶貧工作隊的第一書記,雖然村里也引入了光伏等扶貧項目,但調研之后,毛紅領認為,要從根本上實現(xiàn)扶貧從輸血到自我造血,就需要解決現(xiàn)有的農業(yè)經濟結構單一且附加值低的問題,引種高附加值的農作物,而他把重點放在了并不起眼的藜麥身上。
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作為一種藜科植物,藜麥含有植物里少有的高蛋白,其蛋白質含量和品質甚至可以與肉類媲美,而且富含人體必需的9種氨基酸、礦物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糖含量、脂肪含量與熱量都屬于較低水平,因而也被喻為“黃金谷物”。更重要的是,藜麥具有天然的耐逆性,可以在干旱、低溫、鹽堿等艱苦環(huán)境下種植。
毛紅領表示,張家口農科院一直在從事藜麥方面的研究,藜麥的生長周期100-120天,而且可以在鹽堿地上種植,非常適合張北的氣候和水土條件,而且從經濟效益上,藜麥的畝收益也是莜麥、土豆的數倍,這也堅定了他要推廣藜麥種植的決心。
推動藜麥種植產業(yè)化
由于藜麥對代家村的村民而言還是新鮮事物,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2017年,由村委會帶頭,在代家村先試種了60畝,并且獲得了成功,畝產達到300斤,按照1斤粗米出7兩精米,一畝地收獲了200多斤藜麥米。
而在毛紅領的對接下,這批藜麥以18元-20元/斤的價格迅速銷售一空,一畝地的凈收入達到了2000多元,讓村民看到了甜頭。
代家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施明德表示,2018年,代家村全村的藜麥種植面積就達到了360畝。為了讓村民能夠盡快學會種植藜麥,毛紅領多次請來張家口農科院的專家來為種植戶上課,學習藜麥種植技術,2018年的種植再次獲得成功,普遍都收獲了240-250斤/畝。
而為了更好的幫助代家村走好產業(yè)脫貧之路,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代家村成立了以村級種植合作社,并注冊了“藜合富”公有品牌,免費提供給種植戶使用。同時,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通過兄弟單位支援建立了藜麥加工廠,形成初步產業(yè)化基礎。針對目前藜麥的主要銷售區(qū)域還在一二線城市,代家村的藜麥也采取了有機種植的模式,并申請了有機認證。
而藜麥的引種成功也讓貧困戶從中得到了實惠。2018年種植藜麥為代家村群眾直接創(chuàng)收86萬元,間接帶動95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增收9.3萬元。
56歲的范兵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雖然家里有18畝多地,但農作物產量低,一年下來只能收支相抵,而家中的收入主要靠范兵養(yǎng)牛賣小牛為主,前幾年牛價較低,他和妻子操著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的捉襟見肘。
2018年,范兵試種了5畝多藜麥,并且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精心照料,第一年即獲得了豐收,賣出了1萬4千多元的純收入。嘗到了甜頭的范兵不斷擴大種植規(guī)模,從2019年的9畝地,2020年又流轉了部分別人的土地,把種植面積擴大到30畝,雖然今年的收成還沒有賣完,但范兵已經盤算著,這兩年牛價高企,他準備用今年賣藜麥的收入再添給家里添2頭母牛。
同樣從中受益的還有村里的貧困戶霍俊清,他曾是周圍十里八鄉(xiāng)出了名的能人,開過飼料廠,在肉牛生意上也是好手。但在2010年前后,由于霍俊清的妻子得了一種罕見病,幾年下來治病花掉幾十萬,還欠下了不少外債,霍俊清也成了貧困戶。
2018年,駐村工作隊的推薦下,生意嗅覺靈敏霍俊清看到了藜麥的生意機會,一口氣種下100畝,剛剛完成播種,毛紅領帶來的客戶就將其全部訂下,見此情形,霍俊清又加種了100畝,也在年底銷售一空。當年霍俊清因為種藜麥就收入20-30萬元,從貧困一步變小康。
藜麥產業(yè)扶貧的樣本
在毛紅領看來,代家村也是張北縣較早開始產業(yè)化種植藜麥的村子,也是藜麥產業(yè)扶貧的一個微小樣本,經過3年的培育,藜麥種植產業(yè)在代家村扶貧工作上已見到了成效。
據駐村工作隊的預估,經過努力,目前代家村村里平均人收入已經達到1.3萬元到1.4萬元每年,已經實現(xiàn)了脫貧,而藜麥產業(yè)在增加人均收入的貢獻上,約占30%。
一方面,一部分貧困戶通過種植藜麥獲得了直接收入實現(xiàn)脫貧;另一方面,村中以前的貧困戶大部分都是因老或因病致貧,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沒有勞動能力,過去主要依靠政府兜底,但通過流轉土地,也可以從藜麥種植產業(yè)的發(fā)展中獲得收益;此外,藜麥加工廠每年還可以為集體帶來一筆20萬元-40萬元的收入,而且每年藜麥田除草和收割時還會帶來大量的雇工崗位。
近年來,藜麥品類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產業(yè)發(fā)展也在不斷提速,據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專業(yè)委員會統(tǒng)計,自2013年以來,我國藜麥種植面積以平均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藜麥總種植面積約20萬畝。
本身藜麥種植的難度并不大,村里的藜麥種植大戶劉敏告訴記者,她從2019年開始種植藜麥,目前擁有300畝的種植面積,本身藜麥的種植難度并不大,前期除草需要投入一些成本外,并不需要太復雜的田間管理,而且耐旱,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鹽堿地上也可以達到畝產200斤以上。
2019年,看到連續(xù)兩年種植藜麥獲得可觀的收入,不少村民種藜麥的熱情高漲,當年代家村的藜麥種植面積一下擴充到1300畝,收獲了幾十萬斤,但2020年年初疫情的影響,加上突然放大的產能,讓部分藜麥銷售緩慢,也讓村委和駐村工作隊感到了壓力。
駐村工作隊一方面在積極幫助合作社聯(lián)系銷售渠道,包括進超市、進電商平臺、做直播帶貨等等,并與張家口中煙集團深度合作,進一步實現(xiàn)訂單式銷售;另一方面,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也在重新思考代家村的藜麥種植和發(fā)展計劃。2020年,經過討論,代家村將藜麥的種植面積進行了控制,縮減到2018年的水平,即360畝,這也是代家村申請有機種植的面積。
毛紅領認為,發(fā)展產業(yè)是扶貧實現(xiàn)造血的根本,藜麥作為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又易于種植,增收的效果很明顯,因此藜麥在一些特殊地區(qū)的產業(yè)扶貧上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種就比不種強。目前藜麥畢竟還不是主糧還相對小眾,其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正在提升,因此在種植上仍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擁而上,要有合理的規(guī)劃。
施明德表示,村里也在繼續(xù)討論藜麥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今年11月村里藜麥的有機種植認證就會完成審批,屆時擁有有機認證標識,會對代家村的藜麥銷售形成幫助。在此基礎上,駐村工作隊也和村黨委也在討論,是否要增加藜麥深加工的項目,目前合作社銷售的還是藜麥原糧,也是初期產品,而藜麥在加工成面條、餅干等深加工品后,利潤會增長30%以上。
此外,隨著國內種植藜麥的地區(qū)和種植戶的增多,毛紅領也發(fā)現(xiàn),市場上銷售的藜麥產品也存在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在他看來,藜麥種植已不是難題,但藜麥產業(yè)發(fā)展并不會一蹴而就,特別是在銷售渠道上還需要進一步打通,還應注重打造品牌、品質,讓產出的產品真正走向市場銷售,這樣藜麥產業(yè)扶貧之路才可以更長遠、健康的走下去。
免責聲明:中國食品新聞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承擔全部風險與責任。 網站轉載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有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