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銀杏果需注意哪些問題
秋冬時節(jié),街道兩旁、小區(qū)公園里的銀杏一樹金黃,顆顆橢圓形的銀杏果從樹上自然脫落。銀杏果藥食兩用,不少人將其撿拾回家晾曬去皮、炒菜煲湯。然而,因為食用不當導致中毒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日常食用銀杏果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研究員黃建表示,銀杏果雖然具有一定食用價值,但因為含有銀杏酸、銀杏毒素、氫氰酸和致敏蛋白等毒性成分,如食用不當或過量食用,都有可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我國藥典記載,經(jīng)炮制的白果仁性味為甘、苦、澀、平,有毒(生食)。
黃建分析說,銀杏樹的果實主要由肉質外種皮、堅硬的中種皮(果殼)、薄薄的內種皮(衣膜)、胚乳(果仁片)和胚芽等組成。依次剝掉外、中、內三層皮,就是可以食用的銀杏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果仁。
新鮮的白果仁色綠如翡翠,煮熟后為淡黃色或淡綠色,有輕微的苦澀味,趁熱食用軟糯可口;烘干的白果仁,含約60%—70%的淀粉、13%的蛋白質和3%的脂肪及微量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核黃素、微量元素和無機鹽等。此外,白果還含有銀杏特有的活性成分——銀杏內酯和銀杏黃酮,適量食用,有益于改善心腦血管功能。
但是,除上述成分外,白果還含有銀杏酸、銀杏毒素、氫氰酸和致敏蛋白等毒性成分,食用不當或過量食用,均有可能產(chǎn)生劇烈的毒副作用性反應。其中,銀杏毒素是引起白果急性中毒的主要毒性物質。
白果中毒多發(fā)生在食用后3—4小時內,癥狀為發(fā)熱、嘔吐、腹痛、泄瀉、驚厥、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少數(shù)人表現(xiàn)為感覺障礙、下肢癱瘓。食用白果后,一旦出現(xiàn)中毒癥狀,要立即催吐,然后口服牛奶300毫升或蛋清適量,并及時就醫(yī)。
黃建提醒消費者,白果剝除硬殼后務必要加熱熟透,最好用開水煮沸10分鐘,白果剝除硬殼后務必用開水煮沸10分鐘,脫去果仁外包裹的銀色或淺棕色的衣膜,并去掉果仁中間的胚芽,然后再烹飪。如果是撿拾的銀杏果,因銀杏果實肉質外種皮中銀杏酸含量較高,會對皮膚產(chǎn)生腐蝕,剝除外種皮時盡量戴上手套。
需要強調的是,白果絕不能生食,必須事先通過高溫烹飪的方法去除白果中絕大部分的有毒成分,同時減少致敏性,保證食用安全。不同的烹飪方式,都要注意充分制備和加熱處理,以消除或減少白果毒性。
一般來說,如果是用蒸的加熱方式,需開水上鍋,大火蒸十幾分鐘;若是煮,則要在水開后下鍋煮10分鐘;如果是炒菜,應先用開水煮熟后再與其他配菜一起下鍋。務必要嚴格控制食用量。即使是熟制的銀杏果,也不要過量食用。建議成人每次以10—20粒為宜,兒童不要超過5粒,嬰幼兒不要食用。(編輯 李闖)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食品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僅供網(wǎng)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內容、版權和其他相關問題,請速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