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者食養(yǎng)建議
編者按: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對感染新冠病毒這件事,有了深刻的體驗,出現(xiàn)發(fā)燒、咳嗽、乏力、嗓子疼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那么,人們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怎么吃?如何安排飲食,幫助減輕癥狀,利于更快恢復?業(yè)內專家以藥食同源理論為依據(jù),根據(jù)食物屬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常見癥狀,針對性給出食養(yǎng)建議。
恢復期,食療有方法
中食智庫專家、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副主委、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所所長兼南崗院區(qū)急癥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賈維剛教授從新冠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癥候和辨證、防治策略、茶飲、食療等角度提出了飲食調理攻略。
賈維剛介紹,感染新冠病毒主要癥狀為上呼吸道感染,總體評估,類似得了一場“重感冒”。癥狀偏重、病程偏長的原因,與早期過多服用寒涼中藥、而沒有使用散寒解表、化濁開竅的中藥有關。
從中醫(yī)癥候看,新冠患者舌體胖大、淡白舌為最多,其次為淡紫舌,舌紅者少;苔白者多、苔黃者少;厚膩苔、薄膩苔、苔薄的比例基本相同;燥干舌多,舌潤者少。
根據(jù)臨床經驗,賈維剛將新冠患者的體質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體虛類(肺氣虛),平素易感冒、久病纏綿、體弱乏力;二是熱毒類(濁毒),平素怕熱、易上火、苔黃,發(fā)病時熱重寒輕;三是寒濕類,平素怕涼、手足涼冷、胃寒、不能涼食,發(fā)病時熱輕寒重、頭身冷痛。據(jù)此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即分類(體質)、分層(程度)、分癥(臨床表現(xiàn)),辨證施治,靈活用藥。
基于以上策略,賈維剛將可用于防治感染的藥食同源物質的使用方法進行了分類。
咽痛者 可用薄荷、紫蘇葉、白芷、藿香、桔梗、蒲公英、沙棘、胖大海。
咳嗽者 可用羅漢果、杏仁、橘紅、紫蘇葉、白果。
體虛體質者 可用黃芪、黨參、西洋參、山茱萸、麥芽、粉葛。
熱毒體質者(包括兒童) 可用蒲公英、菊苣、馬齒莧、沙棘、金銀花、魚腥草、鮮蘆根。
寒濕體質者 可用薤白、紫蘇葉、白芷、藿香、桔梗、桑葉、八角、草果。
周身冷痛者 可用葛根、白芷、高良姜、八角、丁香。
恢復期仍怕冷者 可用丁香、花椒、高良姜、小茴香、蓽撥。
賈維剛建議,對于現(xiàn)階段感染的防治,都可以采用的食療方法——生姜白糖水,有助于改善癥狀。
食材:生姜5克、白糖適量、清水1500毫升。
做法:煎煮5分鐘,每日2次,或于出門前臨時加服1次。發(fā)病期間則可頻服。
此法既能夠激活人體免疫機能、防止病毒侵入,又可以升散被阻遏的陽氣,幫助患者改善怕冷、頭身疼痛、咽干咽緊、頭暈等癥狀;久服或病后出現(xiàn)氣虛、虛汗表現(xiàn)者,可酌加黃芪15克、黃精5克。
對于飲茶者,則可以在熬煮普洱茶的時候,添加生姜5克,呷服,可起到升散陽氣、解毒化濕進而臨時性強化免疫機能的作用,口感較好。
對于咽痛明顯,尤其是刀割樣疼痛者,賈維剛認為,這是由于燥寒侵襲、清道失于溫煦所致,需采用散寒開竅利咽的治法方能見效。他推薦的食療方法為:小金橘2枚、薄荷3克、冰糖少量,清水1000毫升,水開后煮3—5分鐘。一天2次或頻服。此次感染的3—4天后出現(xiàn)明顯的劇烈咳嗽,并多持續(xù)7—10天。賈維剛提示,在疏風清肺止咳化痰的同時,一定要顧護好肺陰,盡早恢復正常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方能促進恢復、縮短病程、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在此,他推薦了2個治療咳嗽的食療方。
一、1個雪梨內納入川貝粉2克、冰糖適量,蒸煮15—20分鐘,一天2次口服或頻服。
二、羅漢果10克、杏仁10克、生姜5克、清水1000毫升,煎煮10—15分鐘,一天2次口服或頻服。
至于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賈維剛提示,要飲食有節(jié)、保證每日三餐規(guī)律進食很重要。平時可以多飲50—55℃的溫熱水。健康成人可較平時增加1000—1500毫升的飲水量,或使每日排尿次數(shù)增加2—3次的狀態(tài),即能達到多飲的要求。
食材選擇易消化即可,對于惡心、食欲不振、味覺下降的患者,可適當增加咸、辛、酸、辣等口味的菜類,或適量進食個人喜好的食物,以保持營養(yǎng)均衡,促進食欲增強,改善胃腸道癥狀。
對于味覺下降、食欲不振的患者,賈維剛推薦——白菜蘿卜黑胡椒湯,以解毒解表、散寒行氣。此膳食制作容易,可根據(jù)個人飲食習慣和做菜習慣,靈活應用。
結合新冠感染者的疾病特點、心理表現(xiàn)、生活狀態(tài)等多方面表現(xiàn),賈維剛制定了一套食療方案。
周一:薏米、蘇葉、紅豆熬粥,根據(jù)口感,每份按比例適當加些甘草2—4克,旨在祛濕、散寒。
周二:山藥、白芷、南瓜熬粥,根據(jù)口感,按比例每份適當加些生姜2—4克,旨在祛濕、開竅。
周三:玄參、烏梅、糯米熬粥,每份加玄參3克、烏梅2克,旨在健脾、利咽。
周四:蓮子甘草冰糖湯,每份加干蓮子心2克(泡水變軟)、甘草2克,根據(jù)口感加冰糖2—4克,熬制5分鐘,旨在健脾、行郁、開胃、安神。
周五:薏米、桔梗、紅豆熬粥,根據(jù)口感,按比例每份適當加些甘草2—4克,旨在祛濕、利咽、止咳。
周六:玄參、烏梅、糯米熬粥,每份加玄參3克、烏梅2克,旨在健脾、利咽。
周日:薏米、杏仁、紅豆熬粥,根據(jù)口感,按比例每份適當加些甘草2—4克,旨在祛濕、止咳。
(編輯 李闖)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食品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僅供網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內容、版權和其他相關問題,請速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