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與面的深情
春來肝氣生發(fā),連帶著眼睛也有些不適。中醫(yī)說,肝開竅于目,視物模糊要從肝論治,除了要考慮肝火旺的問題,也可以吃點對眼睛有好處的食物,于是就想到了胡蘿卜。
胡蘿卜為啥會被認為對人的眼睛好呢?這與英國皇家空軍的虛假宣傳有關(guān)。
二戰(zhàn)時期,英國政府鼓勵人們種植和食用胡蘿卜以緩解食品短缺,為了讓人們更愿意種植胡蘿卜,政府就宣稱胡蘿卜可以讓人在夜間看得更清楚,并宣傳皇家空軍之所以能在夜間擊落飛機的原因就是因為大量食用了胡蘿卜,當時還將皇家空軍的形象和胡蘿卜放在一起,制作成了海報,四處張貼,到處宣傳。天真的人們都希望也能獲得好視力,胡蘿卜的種植自然也就得到了推廣。不過,戰(zhàn)后,英軍的王牌飛行員辟謠說,當時之所以能在夜間擊落戰(zhàn)機,是因飛機上裝備了極為秘密的儀器,能在夜間鎖定飛機。當然作為秘密武器,是不能公開宣傳的,于是為了掩飾該儀器的存在,胡蘿卜就閃亮登場了。胡蘿卜對視力好的宣傳,就像飄散的蒲公英到處落地生根了。
到了1998年,科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胡蘿卜素可以逆轉(zhuǎn)維生素A缺乏癥患者的視力不佳問題,缺乏維生素A的攝入會導致夜盲癥。如此一來,吃胡蘿卜確實間接對視力是有好處的。
中國人把胡蘿卜作為藥物使用,大約是在南宋時期,當時南宋官方修訂的《紹興本草》中新增加的六種藥材中,就列入了胡蘿卜。胡蘿卜作為食物被食用就到了元朝時期了,而且當時還屬于比較金貴的食材,一般人也接觸不到。在元朝忽思慧的《飲正膳要》卷一中記載了一種“搠羅脫因”的食物,這種面食的制作中用到了胡蘿卜,并說這種面食是“畏兀兒茶飯”,畏兀兒是元代對高昌回鶻國的稱呼。
繼續(xù)回到胡蘿卜的問題上,元代時期,胡蘿卜作為一個外來引進物種,顯然還沒有大面積種植,并且也只在極少數(shù)的權(quán)貴階層才能享用,否則也就不會被忽思慧列入到“聚珍品撰”的類目中了。
作為一種外來食材,胡蘿卜最早從野生狀態(tài)進入到人工種植演化階段,是在亞洲的西南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qū)完成的。
當胡蘿卜從野生狀態(tài)完成人工進化后,就開始了它的遷徙之路——公元10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約在12世紀從伊朗引入中國,發(fā)展成中國生態(tài)型;16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于15世紀傳入英國發(fā)展成歐洲生態(tài)型;于16世紀傳入美國。
在經(jīng)歷了五六百年之后,胡蘿卜的世界遷徙之路基本完成。這時,它已經(jīng)成了中國人餐桌上的日常飲食。盡管過去了上千年,我們在對待胡蘿卜的制作上,并不比千年前的祖先們先進多少。胡蘿卜燉羊肉、胡蘿卜羊肉餃子依然是最主要的、最講究的食用方法。撰寫《飲膳正要》的時期,宮廷中的食醫(yī)已經(jīng)認為胡蘿卜“味甘、平,無毒”,并且具有“調(diào)利腸胃”的功效。元代宮廷菜譜中記載的“珍珠粉”“薹苗羹”和“水龍棋子”“搠羅脫因”等食譜皆采用了羊肉、胡蘿卜的組合,用來與白面搭配食用。
元代的熊夢祥在其所著的《析津志·物產(chǎn)·菜志》中明確記錄了,當時在田園中栽培的胡蘿卜已有黃、白兩種。到了明代,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菜部·胡蘿卜》中道出了胡蘿卜有黃、赤(紅)兩色;而其栽培地域也已從現(xiàn)今的華北地區(qū)延伸到了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侗静菥V目》認為胡蘿卜有下氣、補中,以及利腸胃、安五臟等保健作用?,F(xiàn)代醫(yī)學還認為食用胡蘿卜有健脾、化滯,以及防治夜盲癥等功效。
山西人種植胡蘿卜的歷史悠久,與山西是民族大熔爐的歷史有關(guān),而今,山西應縣胡蘿卜已經(jīng)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在胡蘿卜的菜譜中,也帶有明顯的山西特色。比如,晉南地區(qū)的“一面情深”,就是一種用胡蘿卜作為重要食材的面菜合一的面食。準備兩個洗干凈的胡蘿卜,用擦子擦成細絲,然后分次少量往里面加入澄粉拌勻,澄粉就是小麥淀粉,使每一根胡蘿卜絲都均勻的裹上澄粉,然后上籠屜大火蒸6分鐘就可以。蒸好了,讓胡蘿卜絲自然晾涼,然后切點青紅辣椒、蔥花、蒜泥、鹽,潑上熱好的花椒油,做成油潑蒜泥辣椒,與蒸好的胡蘿卜絲攪拌均勻就可以了。既美味又營養(yǎng),而且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一面情深”。
(編輯 李闖)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食品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自其他媒體,轉(zhuǎn)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僅供網(wǎng)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著作權(quán)及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無意侵犯版權(quán),如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他相關(guān)問題,請速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