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要把好安全關
以“現(xiàn)炒更營養(yǎng)”為賣點,預制菜成了“網紅菜”。據報道,今年“雙11”期間,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內的預制菜銷售火爆,某電商平臺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
“宅經濟”給“眾口難調”打開了一把鎖。以前,有些超市會在果蔬區(qū)擺放一些搭配好的食材,這就是早先的預制菜。疫情期間,隨著自熱食品廣為人知,一種經預加工而成的成品菜或半成品菜逐漸走上了大眾餐桌,也就是現(xiàn)在的預制菜。預制菜簡單加熱即可食用,有時比下館子、喊外賣更快捷方便,因此也被稱為“懶人料理包”。而且,比起速食飯面,它的搭配花樣多、口味個性化,還為消費者保留了參與做飯的儀式感,有網友就開玩笑說:“第一次下廚房的信心很可能是預制菜給的?!庇捎谀芡瑫r滿足消費者省時、健康、高性價比等要求,預制菜正走上越來越多家庭的餐桌。
預制菜是方便,但也有風險,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筆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預制菜”,發(fā)現(xiàn)許多菜品在冷凍保存下,保質期能達到365天。如此算來,做好的飯菜一年后才能“重見天日”,多少帶了點“僵尸菜”的味道。看消費評價,網友對預制菜的詬病,也主要集中在食材不新鮮、貨不對板等方面。
企業(yè)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但安全責任不能只交給生產企業(yè)。作為舌尖上的新產品、新服務,預制菜首先要把好標準關,即制定一套專門的食品安全標準,而非繼續(xù)讓半成品菜的有關標準來“兼職”。標準除了精細、嚴格之外,尤其要針對預制菜“兩次烹飪”的特點,明確食材全流程可回溯等要點。同時,還需要把好物流關。比如一份包含鮮毛肚的預制菜,商家為了保證它的鮮脆口感,運輸途中常采用0℃-5℃冷藏而非冷凍的方式來進行,這就要求供應商更精確地應用液氮冷藏技術,在包裝上也要升級。此外,商家要把好檢測關。這需要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利用新技術實現(xiàn)明廚亮灶。最后一關在于消費者,購買時要以“夠吃”為標準定量,最好只買當天就能吃掉的分量,買回家不要再存放,以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網紅菜要想長紅,不僅要抓住消費者的胃,更要抓住他們的心。把好食品安全道道關口,才能讓更多餐飲創(chuàng)新留下“鄉(xiāng)愁味道”。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