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上)豆汁兒:北京人喝的是鄉(xiāng)情, 外地人喝的是地域文化
文 / 孫雙雙
要問北京什么小吃最具代表性,非豆汁兒莫屬。作為中華名小吃,別看豆汁兒其貌不揚,卻一直是北京人的香餑餑。北京人對豆汁兒的喜愛,就如同熱干面之于武漢、肥腸粉之于四川、嘎巴菜之于天津、胡辣湯之于河南、羊肉泡饃之于西安。
至今,北京沒有任何一種小吃能像豆汁兒一樣,被融入各種笑話“段子”里。來京的外地游客,對豆汁兒也是持著捏著鼻子看熱鬧的好奇觀望心態(tài),因味道委實太重,輕易下不去嘴。慢慢地,豆汁兒也就成為了不少人口中的“黑暗料理”,而這也給豆汁兒賦予了更多喜劇色彩,逐步形成老北京特色文化的一個例證。從民間小吃到宮廷御膳豆汁兒歷史悠久,起源已經(jīng)不可考。據(jù)說早在遼、宋時期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深受百姓喜愛。據(jù)史料記載,260多年前的清乾隆十八年夏天(1754年),民間粉房偶然用綠豆磨成的粉漿發(fā)酵變酸,嘗起來酸甜可口,熬熟后味道更濃。
作為民間小吃,賣豆汁、吃豆汁的方式相當(dāng)接地氣,比如廟會期間,往往由商販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上,就地熬熟。前邊設(shè)個長條案,案上通常鋪著雪白桌布,掛上藍布圍子,再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記豆汁”字樣。到了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jīng)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里邊有座兒哪!”
據(jù)民間資料,乾隆曾下諭:“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dāng)差。”之后,乾隆召集群臣共同品嘗這一民間飲品,眾大臣喝完后無不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宮廷飲品。
隨著喜愛豆汁兒的人不斷增多,也就不再局限于階層。在封建年代,如果有穿戴體統(tǒng)者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會被人恥笑,唯有豆汁兒例外。實際上,豆汁兒深受社會名流追捧??谷諔?zhàn)爭期間,梅蘭芳寓居上海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人演出。弟子言慧珠從北京到上海演出,特帶4斤裝大瓶,灌滿豆汁兒,以尊師長,一時傳為佳話;據(jù)說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賓,則是喝完一口豆汁兒后才乘鶴歸去。
獨特的制作工藝、味道與食用方式豆汁兒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淀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后的剩余殘渣發(fā)酵產(chǎn)生的小吃,具有養(yǎng)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早先,人們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nèi)發(fā)酵,沉入缸底者為淀粉,上層飄浮的一層就是生豆汁兒。發(fā)酵后的豆汁中,輕發(fā)酵的顏色灰黃,酸度適中,餿味很輕。而重發(fā)酵的豆汁兒顏色更綠,酸度高,餿味大。之后,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fā)酵的豆汁再燒開,然后轉(zhuǎn)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現(xiàn)在一些飯館賣的豆汁兒多呈稠糊狀,大多是往里兌了棒子面兒。所以這一道工序想要做好,著實考驗著熬豆汁兒師傅的手藝。只有火候控制到位,豆汁兒才能不稠不澥,趁熱喝上一碗,一身汗出透,開胃又敗火。
喝豆汁兒一般都講究“配餐”,離不開焦黃酥透的焦圈,或馬蹄燒餅夾焦圈,一小碟切得細長的咸菜絲,加些辣椒油。喝的時候,咬一口焦圈兒,混合著淀粉的甜味兒和豆汁兒的酸味,讓人回味無窮。
郭德綱就曾在相聲里提到過,想看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喝碗豆汁兒就能測驗出來。那些喝完豆汁兒擦嘴問焦圈的,無疑就是北京人了。豆汁兒的第二個正確打開方式是一定要趁熱。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涼著喝,就如喝泔水;趁熱喝,味道就不一樣,甜中帶酸,酸中有澀,口感層次分明,再配著咸菜絲、焦圈兒、燒餅之類就更有味道。
梁實秋就曾為豆汁兒寫了一份飲用說明書:“豆汁兒之妙,其妙在于:一在酸,酸中帶有餿腐的怪味;二是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端起碗來一飲而盡或大口猛灌;三是咸菜的辣,辣得人舌尖發(fā)麻,舌根發(fā)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后滿頭大汗?!?/span>
豆汁兒的味道那么怪,為什么還有很多人對它如此追捧?大概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豆汁兒確實對人體有好處。色澤灰綠,口感濃醇,味酸且微甜是豆汁兒獨特的味道,但它富含維生素C和粗纖維,可以促進人體消化,并且有祛暑、清熱、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二是豆汁兒味道獨特,易上癮。在我們的食物里,甜、麻、辣、咸、臭,但凡是能對人造成感官刺激的,大都會形成一定的“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不喝豆汁兒的人說它酸臭不可聞,而愛它的人會大老遠專程去喝,樂此不疲。
豆汁兒已成北京文化符號一項傳統(tǒng)小吃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獨特的飲食文化。2007年,北京豆汁兒食俗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如今,豆汁兒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小吃店、京味菜館的餐桌上,喝豆汁兒的人也從北京擴大到了全國范圍。
“上世紀80年代前,豆汁兒可能是一種大眾飲食的一部分。現(xiàn)在這個特點模糊了,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北京人喝的是鄉(xiāng)情,外地人喝的是地域文化?!蔽幕瘜W(xué)者、作家崔岱遠說。
《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曾在書中寫到,“當(dāng)一碗豆汁兒端到我面前,我眼睛亮了,我可有四十年沒喝到這玩意兒啦,我連喝三大碗,不好意思再喝下去?!?/span>
老舍先生曾放出狠話:“不能喝豆汁兒的人不是北京人”。梁實秋也說“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泵诽m芳先生在家的一段時間里,每天下午都要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
北京民俗協(xié)會會長高巍認為,“人們現(xiàn)在談?wù)撈鸲怪瓋簳r,它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吃食,還是北京這座城市的一個符號。豆汁兒被評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利于人們?nèi)リP(guān)注豆汁兒,有利于人們從中挖掘出它作為北京文化符號所具有的內(nèi)涵。把下腳料做成美味,這是本事。這種平中見奇,需要文化的積淀和眼光?!?/span>
借助建筑大師梁思成曾評價老北京“壯美秩序”的話來說,無論北京如何翻天覆地,醇厚的北京味道始終不曾改變,如那豆汁兒里的“老漿”,味在!魂在!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