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廚三順:宮廷菜肴中的養(yǎng)生藝術與傳承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句話深刻地詮釋了“藥食同源”的思想理念。在古代,醫(y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中,認為食物也具有類似的特性,因此提出了“藥食同源”的概念,即食物與藥物之間并無明確的分界線。
這種理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農氏的時代。據《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笨梢娚褶r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在那個時代,藥物與食物之間沒有明顯的分別,而有毒的食物需要避免食用。
食物與藥物的關系不僅停留在理論上,而是在中醫(yī)養(yǎng)生的角度被進一步挖掘。從“治頑疾”到大健康的觀念中,食物中的藥用價值逐漸受到重視。一些食物既具有營養(yǎng)成分,又含有藥效成分,因此不僅能夠提供營養(yǎng),還能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中國古代對食藥同源的探索可謂歷史悠久,《食療本草》、《飲膳正要》等著作都是古人在這方面的總結和探索。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fā)展,從宮廷御膳到民間食俗,都反映了食物與藥物之間密切的關系。
其中,東興樓作為中國宮廷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東興樓被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歷代都是高官貴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東興樓以菜肴的清素鮮嫩,擺設富麗堂皇而著稱,菜肴以魯菜見長,屬膠東菜系,東興樓享譽京城有四大特點:選料精、制作細、質量高、服務好。
御廚三順(原名李三順)是京城東興樓的名廚,他高超的廚藝為他贏得了贊譽。1884年慈禧太后適逢五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五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3月即開始籌備,由戶部在民間征集名菜,東興樓將李三順的藥膳滋補蒸雞、福壽全(又名佛跳墻)、蒸甲魚等名菜貢獻給御膳房。經過御膳房總理事務大臣推薦向慈禧太后品嘗,慈禧太后品嘗后大喜,幾乎每天都派人安排這兩道菜,據說慈禧太后自從吃了李三順的貢品以來,容光煥發(fā),精神十足,慈禧太后詢問這幾道菜是誰做的,御膳房總理事務大臣酌派人將李三順招入宮中,慈禧太后親自招見,親封為庖長(相當于御膳房的總廚長),御廚三順由此得名。
雞肉鮮嫩煲滾熟,益氣補血藥膳香。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滋補蒸雞一直被視為一道珍貴的藥膳。御廚三順以其獨特的烹飪技藝和精選食材聞名,其主打菜品滋補蒸雞選用了走地散養(yǎng)的雞,并采用了高貴的藥材如人參、蟲草等作為食物補充,經過上屜久蒸,保留了食材本身的營養(yǎng),肉質鮮嫩多汁。每只雞配備的雞湯都是采用純蒸手法制作,再經過小火煨制,以確保達到最佳的營養(yǎng)價值后才可食用。三順獨創(chuàng)的蒸雞配湯吃法在御膳界廣受好評。除了滋補蒸雞外,三順還提供其他菜品如養(yǎng)生湯、蒸羊排等,秉承著傳統(tǒng)手法,保持著原汁原味,歷久傳承至今,令人垂涎欲滴。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宮廷御膳經歷了一個由粗至精、由簡至繁、由樸素至豪奢的發(fā)展歷程,如同一曲酣暢歡騰、相激相蕩的交響樂,構成了中國烹飪藝術不斷豐富、發(fā)展、自我完善之歷程的主旋律。而御廚三順的滋補蒸雞,承載著歷史的沉淀與傳統(tǒng)的精髓,將中華美食文化的瑰寶傳承至今。如今,泉城濟南涌現出一家這樣的小店,吸引著眾多食客前來品嘗,延續(xù)著六代傳承的工藝,并順應了時代健康養(yǎng)生的趨勢,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至今。愿這道被譽為御膳房滋補佳品的美味,攜帶著中華文化千年的情懷,永遠傳承下去。
(宋佳音)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