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館,彩陶掀起的史前文化浪潮||仰韶彩陶記
上下七千年,縱橫兩千里。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史前文化,其發(fā)現(xiàn)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第一頁,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空白。
仰韶文化以黃河中游為中心,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南達洞庭湖以南地區(qū),北抵內蒙,涉及地理文化、華夏精神、彩陶藝術等多個領域,有其強大持久的生命力,在我國分布廣泛、影響深遠。
緣起于發(fā)現(xiàn),癡迷于探源,鐘情于內涵,深陷于彩陶。仰韶玫瑰,花開中國,讓我們跟著中國彩陶傳播之路,沿著玫瑰花瓣紋勾勒出的早期中國模樣,從東往西,在中國各地博物館內,找尋仰韶彩陶點亮的中華民族文明史。
山西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對象。館內藏品凝聚了山西,乃至黃河中游、中國北方百萬年歷史發(fā)展與文化積淀之精華。
俗話說,三千年文明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很傳神地反映出這片土地所孕育的燦爛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的突出地位。作為中原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山西境內史前文化遺存豐厚,地上地下的古代遺珍堪稱燦若星辰。
其館藏物從古拙淳樸的石器彩陶,美輪美奐的青銅重器到栩栩如生的玉石雕刻,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顯示出極其濃厚的歷史積淀,是名副其實的華夏文明發(fā)源地之一。
與華夏同步,歷史綿長不息。接下來,請跟隨小編,現(xiàn)在就出發(fā),我們一起開啟“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的陶器之旅”!
01
彩陶之花
彩陶在史前社會,或許是人與自然物聯(lián)系的媒介,先民們托物示意,在紛繁復雜的具體事物中,提煉簡約淳樸的藝術元素,將其概括凝練為一種理性范式,然后在有限的空間,選擇、排列、組合,形成了繁復絢麗的圖案。
仰韶文化時期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圖案最具特色,其“彩陶之花”,見證了史前中國第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潮!這些“彩陶之花”多姿多彩,盛放在輝煌的彩陶文化中,成為人類文明演化進程中絢麗的景觀!
彩陶罐
【彩陶罐】這件彩陶罐,是山西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彩陶罐上腹部用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富有韻律和動感,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紋飾。其圖案很像現(xiàn)在的七巧板,又像一朵朵盛開的花裝點,在這件陶罐上慢慢綻放。這件彩陶罐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在全國范圍內,如此經(jīng)典的仰韶文化完整陶器也是彌足珍貴。
旋紋葫蘆口雙耳葫蘆瓶
【旋紋葫蘆口雙耳葫蘆瓶】該陶器又稱”彩紋弧帶紋葫蘆瓶“,是山西博物館收藏歷史最早的陶器。采用泥質紅陶捏塑,繪黑彩。胎質略粗糙未打磨,鼓肩刮平后繪月牙形弧帶紋。葫蘆口雙耳平底瓶是廟底溝文化的典型陶器類型,出土數(shù)量較多,但多不施彩。這件彩陶瓶出土于山西垣曲下馬遺址,其上腹部以黑彩繪雙旋紋,簡潔醒目,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旋紋彩陶瓶。
壺腹平底彩陶罐
【壺腹平底彩陶罐】該陶器,是山西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被稱為彩陶幾何花瓣紋敞口罐,也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器物。陶罐為紅陶黑彩,口沿內壁以黑彩均勻繪豎狀寬條紋,并等距離留白間隔;肩部和上腹部通過地紋留白形成四組花卉紋,并以葉片、尖角狀的幾何紋樣構成輔助紋飾。紅、黑兩色對比鮮明,視覺沖擊強烈;紋飾布局主次分明,繪制技法高超。
弧形三角變體鳥彩陶盆
【弧形三角變體鳥彩陶盆】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典型器物,距今5900—5600年。采用泥質紅陶拉坯制作,敞口,口沿外卷滾圓口沿滿繪彩。鼓腹繪二方連續(xù)的黑色弧形三角紋和變體鳥紋,紋飾整體突出裝飾效果,層次清晰。該彩陶盆比較大,但拉坯制作工藝非常細致,紋飾繪制也十分嫻熟,保存也比較完整。
02
象形器物
博物館里的陶瓷器,不只是一件文物,一件展品,更是古代先民審美意識和生產(chǎn)技術水平相結合的結晶。在博物館這樣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隱藏著許許多多的象形器物,無論是在器物紋飾上,還是造型上,都有體現(xiàn)。
在山西博物館中,就藏有”龍“”牛“”駱駝“等動物形象,均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館藏的《二十四孝陶故事》,是人物陶塑,更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二十四孝題材中唯一一套陶塑作品。
彩繪蟠龍盤
【彩繪蟠龍盤】屬于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物。該器物內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器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數(shù)千年來,在人們心中始終有崇高的地位,至今我們仍自稱為龍的傳人。陶寺龍盤中的彩繪蟠龍,身體飽滿而外張,沉穩(wěn)而強健,威嚴而神秘,頗具禮器性質,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紅陶牛
【紅陶?!窟@件陶牛體格雄健,脖頸堅挺,犄角沖天,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四肢粗壯有力、支撐著強壯的軀體,昂首向天,有“牛氣沖天”的氣勢。整體雄健威猛,生動寫實,散發(fā)出生機勃勃的時代精神。生肖陶俑,一般都是用作墓地陪葬,是古代人們用來“壓勝”“辟邪”的鎮(zhèn)墓明器。
陶駱駝
【陶駱駝】這件陶駱駝的塑造十分精準,身體構造明確,頭部刻畫相當傳神,頸部彎弧而長,駱駝從容徐緩的習性盡體現(xiàn)在此中。駱駝形象在中原墓葬中出現(xiàn)得很早,從古至今,駱駝一直被人們視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征。漢族中原地區(qū)本來較少使用駱駝,隨著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駱駝進入民眾的生活之中,較多用于運輸。
二十四孝陶故事
【二十四孝陶故事】這組陶塑共24組,塑造有57人,原刻有編號數(shù)字,少數(shù)有題名。“二十四孝”盛行于金元時期,內容組合大同小異。這套作品造型生動,人物傳神,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陶塑藝術珍品。既是中華民族“孝道”觀念的生動體現(xiàn),又是體現(xiàn)戲曲道德教化功能的實物資料,所表現(xiàn)的二十四孝故事情節(jié),都可考證出故事淵源。
END
撥開層層泥土
重現(xiàn)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時光隧道
展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
山西是我國史前彩陶極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
奔騰不息的黃河與雄渾遼闊的黃土高原
共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時代文化
而絢爛多姿的彩陶藝術
正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輝煌印記
(吳洪)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