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的“藺相如”
夜晚靜謐,窗戶半開,風(fēng)聲與蟲鳴聲交響在一起,隱約能聽到隔著重重圍墻的鼓聲。 天寒露重,您想必很冷。真抱歉,沒有什么可招待的,請飲一杯薄酒驅(qū)驅(qū)寒吧。我把酒杯推給對面的人,酒杯微晃,酒花清亮。 來人是藺相如,一個在歷史書上活了兩千多年的人。借著不太明亮的月光,我打量著他。我想象中的他是身長七尺,中等身材,皮膚黝黑,目光迥然有神的硬漢,這樣的人才有勇氣和膽識在“和氏璧”事件和澠池相會時以命脅迫秦王。然而,他和我想象的全然不同,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目光如水,平靜而深不見底。 我解釋道,我曾讀過“和氏璧”的故事,秦王欣賞和氏璧的時候,您能以玉上有瑕疵為由將和氏璧拿過來,那時我想,你是個善用計謀的人。而后你作勢撞柱子,要與和氏璧共存亡,我想,你應(yīng)是個有膽識的人。他飲了一口酒,頷首道,然而你認(rèn)為我膽識過人,謀略略遜一籌? 我急切地解釋道,這是因為其后在秦王與趙王澠池相會之時,秦王邀請趙王談瑟,并令秦國史官記下:秦王令趙王鼓瑟。其打壓趙國之心昭然若揭,趙王難堪不已。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你隨手拿起酒罐,以趙王的身份要求秦王擊缶慶賀,秦王不肯,你便以性命要挾,聲稱不擊缶便血濺秦王。 然后呢?他問。眼前的藺相如饒有興味地聽著,仿佛這是個與他無關(guān)的故事。許是事情過去了太久,當(dāng)時的驚心動魄已成往事,他才如此云淡風(fēng)輕。哈哈哈哈,真是個好故事!他爽朗地笑道,這是哪里的記載,可否讓我拜讀拜讀。我把書架上的《史記》拿下來,并翻出《廉頗藺相如列傳》,遞給他。 他快速看完后,笑道,你可知道,孔子修《春秋》時,以“春秋筆法”為準(zhǔn)則,世人稱其為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中。這《史記》所載,處處可見“春秋筆法”,正如你先前所說,秦王請趙王鼓瑟,卻令秦史記下,秦王令趙王鼓瑟。僅僅是一字之差,性質(zhì)截然不同。你看了史書記載后,認(rèn)為我是懷有一腔熱血,帶有三分魯莽之人,對嗎?是的。我老實答道,并補充,我知春秋筆法,亦知微言大義。 他翻看著《廉頗藺相如列傳》,道,那么我來問你,秦王何以與趙王在澠池相會? 我道,政治需求,在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下,結(jié)盟對雙方均有利。 他再問,我請秦王擊缶,秦王起先不肯,后為何應(yīng)允?我道,因您以性命脅迫,您是趙國大臣,倘若您被秦王逼死,兩國必將結(jié)仇,結(jié)盟一事也就不了了之。我挺起胸膛,響亮地答道,勇氣和膽識!以一國之臣,脅迫別國之君擊缶,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識!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嘆道,此酒清冽,頗似當(dāng)年澠池相會上所飲之酒。我俯身向前,作出請教之態(tài),先生親歷澠池之會,請先生就我方才所答,指點一二。他道,你知春秋筆法之意,卻不知其用。正如你知秦趙會盟一事,卻忽略了地點在“澠池”,澠池歸屬韓國,會盟地點是在第三方國家,你可知其因?我再來問你,趙王身為一國之君,能安然享受宴會嗎?他道,彼時趙國國勢弱于秦國,且面臨著來自齊國的威脅,故而趙國更有與秦國結(jié)盟的需求。他道,一來,瑟是樂器,缶只是酒罐,且擊缶多流行于社會底層百姓之間,登不了大雅之堂,這是秦王生氣的原因;二來,被頸血濺身是不吉利的事,秦王當(dāng)然不愿。他笑道,你知微言大義,卻對隱藏的細(xì)節(jié)視而不見。我道,先生可是喜歡此酒,此酒亦產(chǎn)自澠池,今名仰韶彩陶坊。他道,你知澠池會盟,又知鼓瑟擊缶,還知血濺秦王,卻未曾深究過澠池之會上的“酒”。你可知酒的社會功能,會盟所用的酒里也大有文章。推而廣之,不廣泛涉獵四書五經(jīng),不通世故人情,如何讀懂歷史?因而你對我的印象,又如何作真?我不由得肅然起敬。再一次仔細(xì)打量面前的藺相如,此時的他更像一個智者,眼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細(xì)看卻又如湖水一樣平靜,深不可測。(姜夢)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