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香三禮,致敬洛陽城里驚天動地的三場奔赴?。ㄒ唬?日月同輝 李杜相會
中國食品新聞網(wǎng)訊(吳洪)你要寫洛陽,就不能只寫洛陽。執(zhí)一壺酒,漫步洛陽城,醉眼看神都,領略過4月傾城的牡丹;在悠悠的馬寺鐘聲和龍門山色中,感受過古都深厚的底蘊;在青年飛揚的目光里,看見城市的澎湃活力;在滿街的漢服飄飄中,體驗過夢回大唐盛世的美好......腳下的青石板、斑駁的老城墻,似乎在都微微訴說千古故事,當然還有這座城里流傳著的不朽人物傳奇!
沉浸在“平衡、協(xié)調、圓潤”的陶香滋味中,思緒于朦朧中飛躍,仿佛又看見了洛陽城里驚天動地的三場奔赴,是孔子問禮、李杜相逢,還有司馬父子史學傳承的意志,再次觸動心弦!今以陶香為禮,三杯酒敬這三場奔赴!
第一杯 ● 陶融之禮,敬和而不同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西苑的牡丹開得正俏。謫仙人李白從長安一路風塵來到洛陽,彼時他剛剛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被“賜金還山”,說白了就是被逐。
長安不接納李白,洛陽接納;皇帝不接納李白,詩人接納。
一個叫杜甫的河南迷弟,滿懷崇敬和期待,與李白見面了。
此時的李白已經(jīng)不是極樂盛宴上那個意氣風發(fā),讓力士脫靴,寫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白。但詩人總是惺惺相惜的,眼前的杜甫一副對自己全然著迷的樣子讓李白很快忘了剛剛走出長安的不快。而且他已感受到這個年輕人有著勢不可擋的才氣。他們相談幾句,便頓感二人一見如故。幾番把酒長談之后,更是意氣相投。
之后,他們作詩、賞花、云游、尋仙、狩獵、縱情山水、心系天下。他們甚至互相起綽號,李十二、杜二。
聞一多說,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我們再追趕一下我們的想象,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李杜相會,日月同輝!兩人洛陽一見便成至交,開啟了傳頌千古的友誼。自此之后,雖經(jīng)歷政治變幻、世事滄桑,李白和杜甫的友誼,終生不渝,萬世流芳。正如杜甫詩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但除去文學層面,二者的相會有著更多的意義。往大了說,杜甫承載著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慈悲,李白承載著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夢想。
往小了說,李杜二人更像是我們每個人體內的兩種人格。一種是浪漫主義,從天而降,如黃河之水天上來,自由至死——摩旅、轉山、養(yǎng)一條狗、有一所院子、看雨打芭蕉、游二十四橋、邂逅愛情。一種是現(xiàn)實主義,自下而上,迷信“會當凌絕頂”,并苦苦登攀——房貸、車貸、信用卡、被催促結婚、被催促生娃、被催促內卷功成名就,應付人情世故與柴米油鹽醬醋茶。
浪漫主義富有想象力,敢于重估一切價值;現(xiàn)實主義講究實用性,講究理論、規(guī)則,講究獲取最大價值。
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信奉現(xiàn)實主義,常常為得到現(xiàn)實的充實而沾沾自喜;可我們在極度脆弱時需要浪漫主義,在每個不眠的夜晚、在地下室的車里懷念自由。而只有相互融合,我們才能過得安好——極致的浪漫主義是和現(xiàn)實主義和解,不是嗎?
杯酒之間,有醇厚、綿柔、甘甜的滋味!千古故事,有純粹、動人、溫情的交織,是陶醉洛陽城,還是為洛陽城陶醉?待君細品細斟!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