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的仰韶文化,釀造出酒香四溢的歷史傳奇
中國食品新聞網(wǎng)訊(吳洪)如果,你懂得用行走撫摸中原文化的大好山河,那么你就能體會中原文化的深厚;如果,你拉開時間的縱深打量中原酒文化的淵源,你就能體會它的榮枯年華復又光鮮如初。
這是一個神奇的瓶子,它是泥土燒制而成的陶器,小口,細頸,深腹,雙耳,尖底,周身繪有精美的圖案。它既是盛酒器,又是釀酒器,曾釀造和盛放過中國第一瓶谷物糧食酒。它就是仰韶文化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其瓶身上鐫刻著千年的時光和史前的藝術,瓶子內裝滿了悠長的歲月和天地的清氣。它見證著仰韶文化的過去和現(xiàn)在,是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繪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一花一葉感悟世界,以一瓶一酒溯源文明。外籍友人pavel行走在中原大地,探尋到7000年仰韶文化,酒香四溢的歷史傳奇~
仰韶文化又被稱為“彩陶文化”,彩陶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安特生在仰韶村發(fā)現(xiàn)了第一塊陶器碎片、揭開中國現(xiàn)代考古的序章后,考古學者們又對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fā)掘,在大汶口遺址、廟底溝遺址等地均發(fā)現(xiàn)了眾多陶片以及保留完整的陶器。
這些形狀各異的陶器,生動地描繪出了史前時期人們的生活痕跡,讓我們得以穿越七千年時光,窺見仰韶先民的生活智慧。
壹、“五花八門”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的用途一直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陶器一般是容器、烹飪器、飲食器之類的生活用具。如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大多是仰韶先民用來盛放東西的器物。
除日常使用外,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還被作為禮器使用。如出土于河南省大河村遺址的彩陶雙連壺,就是民族結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長者對飲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相敬、相親的象征。專家認定,炎黃二帝結盟之時,就是用彩陶雙連壺共飲盟誓,化干戈為玉帛。
此外,從仰韶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甕,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陶甕除了是儲藏器和水器外,還是仰韶人的喪葬用具。
除實用外,許多仰韶文化陶器的造型還十分“有趣”。如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陶鷹鼎,其外形被塑造為鷹,鼎口在鷹背部。這只陶鼎造型精致、生動逼真,展現(xiàn)出了仰韶先民精湛的工藝和高超的審美。
由此可見,彩陶在當時已經(jīng)影響到了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貳、“撲朔迷離”的小口尖底瓶
在百年來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中,多數(shù)彩陶的功能得到了明確。但是,對于小口尖底瓶的用途,學界一直眾說紛紜。
過去,學界的主流觀點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從河中取水”。持此觀點的學者指出,小口尖底瓶的工作原理是:汲水時,將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后,由于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xiàn)取滿水而滴水不漏,瓶子滿后,瓶口會向上并保持平衡。
但是,一些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小口尖底瓶因為“滿而覆”的特點,并不能自動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許多遺址位于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并不需要用繩吊瓶去汲水。因此,“小口尖底瓶用于汲水”的說法并不成立。
后來,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了“小口尖底瓶是禮器”的說法,并將其與“酒”聯(lián)系起來。他在《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一書中寫道:
“甲骨文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蘇秉琦先生還據(jù)此把小口尖底瓶命名為“酉瓶”。
除“尊”字外,“酒”字也進一步揭開了小口尖底瓶的功用奧秘,甲骨文“酒”字中的“酉”,也是小口尖底瓶的象形。因此,從文字角度來看,尖底瓶就是典型的盛酒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字,極好地佐證了小口尖底瓶與酒的密切關聯(lián)。
但是,“小口尖底瓶是盛酒器”的觀點并未得到考古證實,直到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fā)掘后,小口尖底瓶才揭開了神秘面紗,再次震驚世界。
貳、“撲朔迷離”的小口尖底瓶
2021年,在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100周年“兩個百年”歷史交匯的重要時期,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fā)掘發(fā)布了一個重要成果:
在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樣品中檢測出谷物發(fā)酵酒殘留,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麥族和塊根類植物為原料制作的發(fā)酵酒,采用的是發(fā)芽谷物和曲發(fā)酵兩種釀酒技術。證實了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運用糧食發(fā)酵來釀造“酒”的技術。
甲骨文中曾記錄過兩類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發(fā)霉的谷物進行發(fā)酵的酒,后者則是用發(fā)芽的谷物釀造而成。而上述兩種釀造工藝在仰韶村遺址的尖底瓶殘留物中均有發(fā)現(xiàn),這項研究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區(qū)域糧食酒的釀造和消費提供了考古證據(jù),直接佐證了“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釀酒器、盛酒器”的觀點。
為什么仰韶先民要用小口尖底瓶來釀酒?相關專家分析認為,首先,小口尖底瓶狹小的瓶口可以減少瓶內物質和空氣的接觸面積,防止食物進一步酸敗,但是又不完全隔絕空氣的進入,有利于酵母厭氧菌的形成,還有利于保持谷物酒發(fā)酵溫度。其次,小口尖底瓶瓶身細長,瓶底較尖,插入泥土可以減少阻力,還能促進渣滓的沉淀,有利于酒的澄清和飲用。
可以想見,仰韶先民們在滿足基本的溫飽后,對飲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他們經(jīng)過反復生產實踐,制作出了專門用于釀酒的器具——小口尖底瓶。最終,在小口尖底瓶內釀出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瓶谷物糧食酒。
七千年前,仰韶先民用小口尖底瓶盛酒釀酒、祭祀天地、供奉祖先,用它的形狀創(chuàng)造出“尊”字。七千年后,小口尖底瓶憑借精美造型成為了仰韶彩陶坊酒的設計靈感來源,依然在發(fā)揮其作為盛酒器的功能。
如此種種,無一不在說明,作為仰韶先民的智慧結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小口尖底瓶都展現(xiàn)出了無盡的生命力和足以超越時空的強大力量。
我來說兩句